2009年3月11日

金融家惡行惡狀 搬上舞台

金融家惡行惡狀 搬上舞台
更新日期:2009/03/11 06:18
惡質的金融家最近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新代罪羔羊,他們的惡行惡狀紛紛被搬上舞台和螢幕,不僅具警世作用,也讓受害的投資大眾找到宣洩怒氣的出口。
在倫敦賣座的舞台劇「咆哮交易」(Roaring Trade)中,四名債券交易員靠賣空交易發大財,沈溺於金錢遊戲中,誠如其中一位主角所說「你看這感覺多好,賣掉你根本沒有的東西」,但他們最後皆因輕忽風險而身敗名裂。
咆哮交易 大反派自食惡果
這齣具教育意義的舞台劇,讓人回想起風暴前夕的金融市場。交易員困在無意義的自尊中,被驕傲自大所蒙蔽,在交易中輕率投入幾百萬英鎊,卻對其風險視而不見。最終,這四人得到報應,失去了工作。
貪婪無情的金融家拿憨厚民眾的錢玩高風險梭哈的諷刺漫畫,最近占據了公眾的想像力。成了絕佳的創作材料。「咆哮交易」的編劇湯普森說:「銀行家往往年輕、粗魯、好鬥,具備了大反派的所有條件。」把他們釘在道德劇的十字架上,不但能讓觀眾轉移焦點,也讓觀眾有機會實現復仇的幻想,一吐怨氣。
倫敦身為歐洲金融中心,成為這股「撻伐銀行家」風潮的引爆點,並不令人意外。最近傳統雜耍音樂劇決定稍作修改,讓民眾有機會對缺德的銀行家大噓特噓。在「迪克惠亭頓(Dick Whittington)」一劇中,壞蛋金瑞特(King Rat)大搖大擺地走上舞台,準備實行他的邪惡計畫。他打算放款給大加那利島的小企業,再收回所有貸款,最後買下央行,讓這座島破產。
該劇的結局是,誠實的迪克選上市長,阻止金瑞特的政治野心,最後金瑞特變得一貧如洗。製作人布瑞菲爾德說,觀眾對結局的反應非常熱烈。他說:「我們原本希望觀眾喜歡劇裡的笑話,但他們也很喜歡噓金瑞特。」
危機時刻 黑色幽默音樂劇
「危機時刻:音樂劇」過一陣子要在倫敦西區上演,宣傳標語是「趁你還看得起的時候趕快來看」。這齣辦公室諷刺劇已籌畫多年,編劇決定趁金融危機上演,並配合時事修改,結果劇院競相爭奪這齣戲的首演權。編劇之一的哈特利說:「金融危機帶給這齣戲所需的麻辣。」他可能是倫敦少數感謝金融危機的人。
劇中,某大銀行律師正為他負責的大型證券化交易憂心忡忡。邪惡的企業金融部門主管跟他保證,這只是資產融資,他唱道:「我們會變戲法,任何東西都可變出錢,我們從帽子裡拿出兔子,賣掉兩次再放回去。」這種帶有黑色幽默的音樂劇,必能引起觀眾共鳴。
電視觀眾也能看到這些大反派。英國廣播公司(BBC)製作的電視劇《小杜麗》(Little Dorrit),是由狄更斯的經典名著改編,以19世紀的倫敦馬紹爾西債務人監獄為背景,女主角小杜麗從小因為父親無法償債,生活在監獄裡。父女後來發財出獄,卻捲入貪婪銀行家莫道的詐欺計畫。最後莫道的陰謀敗露,自殺身亡。
這齣戲對於壞帳和複雜財務如何弄垮誠實的好人,有著濃厚的警世意味,但去年在英國播放時,收視率不如預期,也許是因為其悲哀的結局過於貼近某些觀眾的生活。
房貸入戲 籌拍華爾街續集
在大銀幕上,福斯(Fox Studios)正為1987年上映的電影「華爾街」籌拍續集,片名為「金錢永無休止」(Money Never Sleeps )。由麥克道格拉斯(Michael Douglas)飾演的蓋柯(Gekko),在第一集曾高喊「貪婪是好事」(Greed is good)。他在續集中把金錢遊戲擴張至國際規模。這部電影劇本正在進行第三次修改。續集中蓋柯想必像1987年一樣冷酷無情,但這次的目標可能會變成房利美(Fannie Mae)和房地美(Freddie Mac)等房貸金融業者。
這些戲劇不但提供傳統的娛樂,也讓人們有出氣的地方。「咆哮交易」編劇湯普森說:「這就像去看『理查三世』(Richard III),金雀花王朝的人都是混蛋,但觀眾愛他們,而且願意看他們的戲。」
本則新聞由聯合新聞網提供 2009/03/11
http://news.msn.com.tw/news1201539.aspx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